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凭借其156年的深厚历史积淀,打造了一个围绕“临床需求—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患者获益”的闭环生态。连续六年,浙大二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名列前十,谱写了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指出:“创新的本质在于回答未被解决的问题。”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浙大二院迈出了自主研发的步伐。团队主导研发了国产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通过改良关键技术,大幅提高手术精准度,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心功能,同时降低医疗负担。针对主动脉瓣狭窄的高危人群,团队通过“产学研医”合作模式,实现了国产瓣膜系统的自主生产,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例如,由王建安带领的实验室自主研发的DragonFly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采用微创导管操作,避免了开胸手术的风险,目前已在欧洲完成了多例确证性临床入组,标志着国产心脏介入器械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进展。
在创新的沃土上,浙大二院不断扩展技术边界。以冠心病的诊疗为例,针对传统评估方法复杂且费用高昂的问题,医院研发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全血管数字人模拟手术、高危患者AI追踪系统和AI辅助支架评估,实现了从门诊筛查到手术规划的全过程智能化。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蒋峻表示:“这项AI系统有效降低了患者接受有创操作的风险和医疗费用,同时节省了超声导管、心脏支架等医疗资源,使得创新成果更具可承受性与可及性。”
虽然部分技术在基层尚未普及,但浙大二院在院内的实践为科研成果走向应用提供了典范。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蒲朝霞提到,随着瓣膜病诊疗的不断进步,浙大二院早在十余年前便开展了声学造影、无痛食道超声、三维超声等技术,配备了实时三维超声设备,显著提升了复杂手术(如经导管瓣膜置换)的精准度和患者的舒适度。未来,她期望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和AI定量技术来解决基层医院因经验不足造成的诊断一致性差的问题,进一步实现标准化评估。
浙大二院的创新并不仅限于技术突破,更致力于构建“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常务副院长胡新央强调:“将临床难题转化为科研命题,借助创新研究寻找解决途径,最终将科研成果反哺临床,惠及患者。”医院的目标是培养既能看病又能进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临床研究成果兼具科学性与转化价值。为此,医院设立了临床研究专项基金,并推出了以临床医生为核心的“创新中心”模式,整合多学科团队开展对重大疾病如瓣膜病、冠心病的联合攻关。
在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年轻医生可以参与临床诊疗与材料研发,实现“从病床到实验室”的无缝转化。“我们致力于回答未被解决的问题,解决前人未能攻克的难题,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从0到1的创新器械产品、技术方案服务广大患者。”王建安指出,为了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浙大二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并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高水平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攻克技术难题的能力,更在于关注生命的人文关怀。浙大二院的实践表明,高水平医院建设必须以创新为引领,以患者为中心,结合技术突破、人才培养和成果普惠,实现医学温度与科技精度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918博天堂也在为推动健康中国的进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