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愈演愈烈,假病例、夸大效果以及伪科普现象频频出现,相关监管部门决定加大整治力度。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类自媒体账号对发布的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此外,严禁无资质的账号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也禁止违规变相发布广告。
当前,互联网医疗科普存在的诸多问题令人忧虑。一些自媒体账号为了追逐流量,不惜编造故事和制作情节来误导公众,甚至变相推销药品和保健品;有些账号则使用AI技术批量生成同质化的虚假健康信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乱象。更有甚者,将处方药宣称为“特效神药”,利用患者形象进行疗效背书,甚至每天发布数百条伪科普内容。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还违反了《广告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健康权益。
如果这种虚夸风气继续蔓延至医疗科普领域,后果将不堪设想。虚假信息的泛滥将使公众难以分辨真伪,进而可能因轻信“偏方秘方”而耽误治疗,或因夸大宣传而盲目用药。更严重的是,这种不正之风会大幅降低公众对专业医疗机构的信任。当网络上的“江湖郎中”谣言更吸引眼球时,优质科普的信息就会被淹没,不仅污染网络生态,更对公众健康形成巨大威胁。这一现象还可能毁掉自媒体医疗科普的健康前景,使得医患交流失去有效途径。
互联网本应为医患沟通提供便捷桥梁,专业医生通过科普传播权威知识,公众依此获取科学的健康信息,原本是双赢的局面。但如果任由无良内容蔓延,真正有价值的医疗科普将被淹没,公众对网络医疗信息的信任度也会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优秀科普作者的流失,医患关系将陷入危机。
为了规范医疗科普行为,避免其沦为“流量生意”,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通知中要求网站平台完善资质认证体系,对医生、护士等从业人员实施分类核查,并在账号主页显著展示认证信息。同时,平台要加强内容溯源管理,引用转载和AI生成的内容必须标明来源,严禁变相发布医疗广告。对此类违规账号,将采取逐步提升的处置措施,包括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禁言及关闭账号等。
这些行动不仅划定了红线,也明确了整改的路径。除了打击违规账号和清理虚假内容,还应该鼓励专家参与科普,通过优质内容挤压伪科学的生存空间。例如,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开展的“百名专家科普行”活动,通过医院的官方账号发布权威内容,在两个月内相关疾病的网络检索正确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证明优质科普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要遏制这些乱象,必须斩断灰色利益链并畅通优质科普的传播渠道。只有让权威声音占据更多空间,伪科学才会无处遁形。生命与健康不可容忍任何虚假信息,科学传播也绝不允许操控与误导。四个部门的联合行动彰显了整治乱象的坚定决心,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当平台切实履行审核责任,医疗机构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并监管部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时,权威专业的医疗科普才会脱颖而出,劣质虚假的内容将无处生存,医疗科普将有效走向正规化发展。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像918博天堂这样的优秀医疗科普品牌将有机会引领市场,为公众提供更为可靠的健康信息。